当前位置: 范文大全  >  调查范文  >  调查问卷范文  >  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目前,多数地方仍向进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省有关部门规定进公办小学每学期收取300至500元的借读费(一些地方实收600至800元),初中每学期1000元。有的名义上取消了借读费,实际收费未降低,如过去收借读费600元,书杂费168元,2004年决定取消借读费,但将农民工子女的书杂费提高到734元。有的地区对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收取择校费或跨区赞助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对于农民工来说负担较为沉重,只好辍学;有的城市规定,只有企业招聘的人才或技术管理骨干的子女,才能进公办学校。有的城市认为扩大公办学校招收,会增加政府费用,有意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推向民办简易学校,让农民工出钱解决子女就学问题。?

  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承认。2004年某特大城市介绍我们到一个镇调查民办简易学校的情况,镇上25所民办小学却没有一所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有关部门给这些小学定为“××简易学校”的名称,学校和学生都感到带有歧视性。另一个特大城市,所提出的办学条件,远远超过国家要求,近300所民办简易学校,得到当地政府批准的不到20所,其他是流出地发办

  学证。简易学校难以办理合法手续,处于不被承认、无人管理的状态。相当多的地方,农民工子弟学校只有民办,没有公助。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开支大,包括土地、校舍租赁费开支,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教育质量较低。?

  有的地区全日制学校在超负荷的情况下,接纳率仍达不到40%,加之民办学校少,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学。?

  3、农民工子女多数只能在流入地接受六年义务教育,后续教育困难重重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毕业后继续在城市读初中的比例很小。一是公办初中费用高,民办简易学校的小学、初中结构严重失衡。上海市高行镇有25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只有一所,规模较小,多数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城市接受6年义务教育。二是农民工子女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城市公办初中学校使用当地教材,不用全国统编教材,如果在城市读

  初中、回家乡上高中,教学不好衔接。为了适应在家乡高考,民工子女多数只能是回家乡上初中。?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有待解决。在城市读高中,有的城市规定一人收3万元赞助费,每学期2000元借读费。读职业学校费用也难以承受。北京市有50多所专业学校,户籍生源少,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没有限制,但一年各项费用要一万多元,多数人上不起,这种职业教育体制不改革,农民工子女就只能在初中毕业后无一技之长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4、流入地城市没有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发展规划,教育投入少,民办学校用地缺乏安排,学生没有稳定的课桌?

  深圳市基层单位反映,城市发展规划未考虑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如宝安区沙井镇是劳务工集中的地区,到处都是新开工的工业区,过去搞规划时没有规划学校用地,包括没有规划公办学校用地。目前一些民办学校办学,土地必须租赁,要出大价钱,这些负担最终要转嫁到学生身上。不少城市把民工子弟学校看作临时现象,校址的不确定性很大,学校多次搬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教学很不安定,也无法投资建设。?

  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多数地方财政预算没有安排有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区县只按照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教育经费,造成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经费紧张。流入城市农民工及子女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与城市富余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同。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难以满足民工子女就学要求,需要新建、扩建学校,而区县财力相对薄弱,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待建立。?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

  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