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农业产业化状况调查汇报
2、龙头企业规模小,联结度不紧,辐射带动能力弱。
目前,全县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发展到36家,但大中型企业少,辐射带动功能弱,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以我县茶业产业的宁红集团、神茶集团两家龙头企业为例,生产能力不大,经济效益不高,在产品精深加工上没有亮点,更未能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县各地组织网点收购鲜叶并进行初制加工的影响力,对茶叶基地缺乏凝聚力,对其它茶叶加工企业没有号召力。象龙腾的缝合线对山羊产业的影响力,万顺特艺加工对林业的带动力都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生产过程及市场本身具有风险性,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而从我县的情况看,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民自产自销,谁的价高,就卖给谁;企业随行就市,哪里价低就到哪里收购;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签订的合同缺乏履约保证机制。如蔬菜、水果、畜禽等产业更是缺少相应的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发展壮大。
3、产业化经营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层次低。
我县蚕桑产业虽然有三家较大的缫丝加工企业,但目前的产品仅仅停留在白厂丝上,缺乏丝绸深加工能力,产品附加值较低。我县的药材产业虽有两个饮片厂,但精深加工比重很小。特别是蔬菜、水果、畜禽水产都是鲜活出售,因本地没有加工能力,销售渠道又不畅,生产多了,就价贱伤农。大多数龙头企业对产品科技开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县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很少,再就是有些产业因原料供应不稳定,加工能力又过剩,从我县蚕桑生产能力来看,年制种可达15万张,一季可催青10万张种,26个收烘茧站年收烘能力20万担。但全县年养种仅8万张,年产茧仅6.6万担,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加工的需要。还有我县粮食产业,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多家粮食深加工企业,据统计,年粮食转化设计能力达3000万公斤,但实际转化约为1500万公斤,实际加工量仅为设计能力的50%。开工不足,一方面削弱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动作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产的闲置。
4、农产品市场配置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销售空间小。
我县处于三省九县中心,是一个有着近8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上规模农产品市场只有9个,10多万人的县城只有一个农产品市场,其中还有一部分被租用卖家具、开超市。全县主导产业茶叶、水果、药材、木材、粮食、畜禽等都没有专业市场。而与我们相邻的武宁县却有6个上规模的市场,浏阳市共有44个市场,且城区就有农贸市场7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我县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初显端倪,产业协会没成立,或刚成立而没发挥作用,农产品销售大都靠一些土生土长的贩销人员“跑单帮”,其销售手段单一,销售渠道狭窄,销售成本过高,承担的风险很大。加之农产品收购季节性强,保鲜难度大,销售时限紧,在短期内收购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因他们在政策上没有优惠,资金上没谁扶助,完全靠亲戚朋友凑或借高利贷。然而,在农产品销售环节“管事的婆婆”却很多,税费负担也相当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报批办证,需报审的部门有7个,仅工商局收取会费就高达1200元/年,会计事务服务所验资证明也需400元;县中心集贸市场一个摊位一年管理费要数千元,黄金地段高达万元;牲猪定点屠宰每头都要交78元税费,有近10个部门坐庄收钱。农民和自产自销的水果、蔬菜无专业市场,县城中心市场管理又不规范,存在欺行霸市和行业垄断现象,造成农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在销售环节被盘剥严重而卖不出去,使县城猪肉、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
5、资金投入不足,且使用分散,企业和农户贷款融资难。
虽然上级政府和部门每年有很多的涉农扶助资金,我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也拨款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利益要求分散投入,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低,效果不明显,甚至还有挤占挪用现象,不能起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琐,企业和农民贷款融资难。作为起带动作用的我县大多数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规模、资金的制约,技术改造步伐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加上我县没有制定出台对现有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实行“减、缓、免”的税费政策,没有专项资金的扶持,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发展资金缺口大。如黄沙胶合板厂在收购旺季需要流动资金1600多万元,靠银行贷款很难一次贷到如此多的资金,只能东拼西凑自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