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农业产业化状况调查汇报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不活、思路不清,影响产业化持续发展
虽然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化作为“353”战略目标之一,但相对于工业化、城市化来讲,农业产业化从领导力量、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落实、优惠政策措施等各方面都显得力度不大。“1116”工程倡导和实施多年,但目前蚕桑、茶叶、药材和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均未达到预定目标,主要原因是政策不活、思路不明、措施不力。我们没有从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没有出台象农业产业化发展步子迈得快的周边县市那样的优惠政策措施;没能及时准确的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科学技术;没有引导、扶助农民办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没有想方设法为企业和农民解决农业产业化中的实际问题。以药材种植为例,我县有多年种植历史,部分乡镇群众有积极性,但由于政策和服务措施跟不上,我县药材产业始终难以发展壮大,成为可有可无的产业。
2、农村基本情况发生变化,影响产业化规模发展。
下面是我们调查的几个村劳力分布、收入结构数据。
上述几个村除义宁镇黄田村有蔬菜、畜牧产业种养业收入达到家庭收入40%外,其它的都是传统农业,务工经商收入占家庭收入的70—80%以上。从表中可见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表中统计的务农劳动力实际大部分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除年老体弱外,还缺文化、少知识,思想僵化,小农意识重,他们所谓务农只是在一些旱涝保收的双季稻田种一季水稻,其它的田地都让其抛荒。一是因他们无能力去耕种和看管。二是只要管住吃的,其它主要靠儿女打工收入。三是土地分散经营,导致想发展产业的因没有田地而无法发展,有地的在抛荒,土地流转不畅,农村的耕地利用率很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
3、规划和目标指导不科学,影响产业化快速发展。
我们虽然提出了“1116”工程,但每一项产业都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一是我们在产业中的一些数据“水份”很大,特别是畜牧业,按年报全县农业人口已实现人平1头猪1头羊,但实际从我们调查的4个村情况来看,牲猪只有人平0.32头,山羊只有人平0.16头,这些有水份的数据将影响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二是发展产业不能从实际出发,如一提发展蚕桑,各个乡镇不管有无条件都要栽桑养蚕,没有根据各地实际划分出不同的产业区域。既然要发展产业,不能一味强调“稳定”种粮面积,粮食也要抓高产优质,没有耕种条件的土地最好改种药材、水果等。目前全县各个产业的基地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且标准化程度底,这是主要原因;三是在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农业品牌的创建上也缺乏明确的科学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各个涉农部门和机构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环环相扣的合力以利齐心协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涉农部门服务不到位,影响产业化健康发展
据统计全县涉农站所包括农技、蚕桑、水利、畜牧、经管、农机等共有在编人员354人,但35岁以下的仅占21.5%,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6%,队伍素质差,服务能力就弱;一些站所长期处于“三不管”状况,乡镇政府不管,主管部门不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也不管,管理体制不顺,服务就不到位。由于待遇低、经费紧,大部分农技人员只能靠经营种子、化肥、农药为生,没有心思为农民着想,为产业化服务。乡村干部的服务也不到位,据调查不少乡镇干部现在很少*农户,农民反映乡镇干部在产业化上没有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去年全县一、二晚造成严重减产,一些乡镇不少农户颗粒无收,这与涉农部门和乡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的不到位不无关系。
三、加快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搞好产业区域规划,加强基地规模建设
根据我县各地区域地理条件和种养实际,认真搞好全县农业产业区域规划,指导各乡镇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扩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比重。
蚕桑产业:应以征村、山口、漫江、三都、西港、马坳等有条件的蚕桑乡镇为重点,抓好100个蚕桑基地村,力争3年内达到15万亩高产优质桑园;
茶叶产业:巩固提高大椿、上杭“双井绿”茶区和漫江、三都、四都宁红茶区;开发义宁镇眉毛山“高山云雾”茶区,黄沙、上奉等“五梅山”茶区,黄龙、水源等“黄龙山”茶区,力争3年内高标准建设6万亩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