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无为教育
倾听,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心声,从而给疑惑者以解释,给困难者以援助,给失落者以鼓励,给徘徊者以心灵的点拨。因此,教师在耐心倾听时,还要特别注意抓住对方放映出的问题,予以灵活巧妙地引导或化解,要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体验,用真挚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耐心等待:
“耐心是伟大的老师”,为了取得教育的实效,往往需要等待。
①等待学生知识的增长,这样很多靠苦口婆心的口头教育的道理就会不攻而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亲的良苦用心。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这样一块内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由来。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和父母探讨生命的由来问题。第二天反馈的消息是这样的:很多家长都讲述了十月怀胎的艰难,为了保胎不挤公共汽车上班,坚持步行顶风冒雨;为了保胎感冒发烧不敢多吃药……一系列的话语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懂得了孕育生命的艰难,悟到了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的道理。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妈妈,您辛苦了。长大后,我会报答您的!”“妈妈,您真伟大啊!我爱您,妈妈!”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自然,家长的良苦用心就得到了理解。
②教育对象的问题,不采取就事论事的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心理暗示启发联想等手段,使其认识事物的规律、领悟生活的真谛。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走直道而走弯道,这往往是获得成功的策略。
一位学生是音乐爱好者,了解许多乐器知识。一天,我发现他的情绪不高,但没有直接询问,而是对他说:“今天老师听到一段美妙的乐曲,真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乐器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你能帮忙听听吗?”学生答应了。听着动听的音乐,他的表情告诉我他的内心起了波澜,心情**了不少,听完我和他探讨起来,他滔滔不绝,显示了丰富的知识。
三、“无为”管理之于学生
教师的“无为”正是为了学生的“有为”,教师的“无为思想”,其核心正是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而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可现在的教育实际中,班主任普遍存在“过度教育”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督促是学生丧失动力的主要原因,在班主任长期的督促与竭力负责下,学生的内部动力难以发展,事实中在学校被督促的人一般是“差生”。
青少年的成长是从他律逐步进入自律。“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做错事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错误中不断获取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在无形无象,但有声有色的无为教育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智慧和悟性都会有新的提高
1、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教几年中,新接的班级中总是在我讲解题目时不认真听讲,结果其他学生都订正好的时候他却订正不出来了。为了他不抄袭到答案,讲完题目我就把他叫上来,坐在我的旁边订正,我告诉他允许翻书,不过订正的时候不能再看。几次下来,我发现他的作业准确率高了,他背书的速度也快了。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学生不仅改正了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还找到了取得优异成绩的好方法。
这不正是“无为”创造了孩子的“有为”吗?这不是比空洞的说教高超得多吗?这是“无为”教育艺术的典型事例。用心构思,去创设一种情境,引导一种经历,让学生和孩子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得到感悟,完成精神的升华。
2、能主动接受教育。
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时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一个同学自幼学习书法,练得一手好字,她告诉我她每次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字,学生都会欣赏起她优美的书法。她的字,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由于敬佩,在学校中学生模仿老师的字,文如其师,字如其师的现象相当普遍。“字”令学生终生受益,可见“无为”教育艺术的魅力。教育意识在“有”“无”之间的转换。最有教育艺术的是,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这可谓“不教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