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范文大全  >  工作范文  >  实施方案范文  >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语文课前指导预习方案

一、语文课前预习与达标教学的建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了“提纲导引——阅读批注——预习作业——质疑探究——达标巩固” 为思路的课前预习模式。

第一 紧扣目标,提纲导引

为了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列出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例如我在《我的信念》中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列出了这样的预习提纲:“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要点。想一想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 居里夫人的?”。在《土地的誓言 》中根据教学目标“品析文章中精彩语段”,我布置的预习提纲是“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通过预习提纲的导引,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初步感知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 反复阅读,圈点批注

1.阅读教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当具体预习某篇课文时,在借助课文注释阅读完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因为这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有利于我们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和理解了。

第三 预习作业, 精选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特定处境、特定年代、特定时期的产物。因此,预习中让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熟悉作者、了解背景,对*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作家和课文都需要学生在预习中查阅。对学生而言不可不知的重要作家,或若不了解写作背景就会使作品产生误解或认识浮于表层的情况,就要要求学生将查阅资料纳入预习的内容。以《再塑生命》为例,如果课前知道幼年的海伦.凯勒因患病而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无语的孤寂世界里,后因安妮·莎利文老师的关爱,她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并终身致力于残疾人事业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一定会对文章里坚毅、聪慧、情感丰富的海伦和充满爱心、讲究教育艺术的莎利文老师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预习作业的布置既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要能起到练习作用。如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的预习提纲是:

1. 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 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预习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性 预习作业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布置。

(2)层次性 由于学生学习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有易而难,照顾多数。也可以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形式,既让差生会做,又能让优等生愿做。

(3)精练性 预习作业布置的量不宜偏多,最好布置2——3个题即可,精选内容。如基础知识方面,可布置给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文学常识填空等,文本内容方面,可根据课后题选择一二个题。

第四 文本质疑,合作探究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当然质疑也不应只是教师质疑,还应是学生在探究课文后的质疑。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果学生质疑少,情况就会相反。而质疑的前提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