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范文大全  >  书函范文  >  倡议书范文  >  “精准助学”倡议书

“精准助学”倡议书

新学期开始了,爱心团队的助学活动即将迎来新的高潮。助学是帮助孩子的最好方式,然而具体如何帮助,则是一门没有终点的学问。一个人口渴了,帮助他的最好方式并不是兜头泼去一盆水。扶贫要精准,助学也要精准。总结这些年来的助学经验,我们倡议未来在各县各学校逐步试点推广“精准助学”模式。

所谓“精准助学”,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精准到人

爱心团队的助学方向主要是祖国的藏区、南疆以及边远山区,助学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贫困孩子。在交通不便、通讯困难甚至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并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实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仰赖受助地区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的认真负责与不懈努力,目前为止提供给队友们的结对孩子基本上都经过了较为严格的调查和公示程序,队友们寄给孩子的资助款也完全做到了点对点。爱心团队秉持“纯业余,零成本”原则,不接受社会捐赠,不收取任何费用。队友们捐出的助学款都直接自行寄给孩子,因此可以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精准到人”。然而正所谓“百密一疏”,目前爱心团队结对资助的孩子已达500余名,分布在4个省区17个县,其中出现个别信息失真或者情势变迁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精准到人”并非一劳永逸。

2.精准到心

爱心团队一直认为,资助的本质不是金钱关系,而是情感关系。对于孩子,我们不仅要有钱,更要有爱。因为有爱必定有钱,有钱则不一定有爱。资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资助人和被资助的孩子在人格上本来是平等的,然而资助活动本身却会制造出居高临下的态势。要想让孩子与我们平等相视,唯有用爱将他们托举起来。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孩子,助学活动更是承担了民族团结心连心的功能。在藏区,有爱的助学可以帮助孩子留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而不是早早辍学去寺庙当和尚;在南疆,有爱的助学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认同,学好国语,进而小手拉大手,共去极端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爱心团队一直倡导队友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把彼此当成远方的亲人。在两者的关系上,孩子要学会主动,队友要真正上心。交流很重要,探望有必要,唯有如此,资助才能真正暖人心。在爱心团队这一特殊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参与助学的队友不仅投入了金钱,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可以说我们已经部分实现了“精准到心”。

3.精准到用

爱心团队建议队友们给每个孩子的助学款为每学期1000元,每学年2000元。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资助金额,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资助节奏。然而由于我们的孩子主要为小学生和初中生,因此一直存在着如何管理使用这笔助学款的问题。太小的孩子还不会管理使用较大金额的钱,而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果把助学款全部转交给家长,又存在被挪作他用的风险。客观地说,尽管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负责任的,然而在藏区的确有个别家长把钱用来给孩子打银腰带,而在南疆也发生过个别家长把钱用于招待客人的情况。助学款如果最终没有帮助到孩子,助学的价值就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可以说,在助学款的用途方面,除了个别学校外,我们基本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精准。

总体而言,爱心团队经过了这些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精准到人”,部分实现了“精准到心”,尚未实现“精准到用”。鉴于此,我们倡议在今后的助学活动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确保做到“精准到人”,继续推动“精准到心”,努力实现“精准到用”。

1.确保做到“精准到人”

在孩子的遴选环节,爱心团队需要持续投入力量,确保被资助地区的主管部门和学校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贫困孩子家庭背景的调查与公示工作。关键的问题在后端,那就是在助学的过程中,爱心团队需要建立起一个及时灵敏的反馈机制。倘若资助人在助学过程发现孩子的信息有虚假之嫌,可以及时告知团队工作组,由工作组敦请被资助地区的主管部门和学校进行调查复核。倘若被资助人发现资助人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资助,同样也能够及时告知团队工作组,由工作组启动对资助人的告知、催促和征询程序。必要时更换资助人,进行爱心接力。爱心团队工作组目前已经完成了地域分群的工作,每个县的分团队都配备了两名组长,资助方和被资助方各一名。两名组长相互备份,相互依托,共同做好资助活动的服务管理工作。依托这样的管理机制,工作组已经完全具备了灵敏反馈、及时处置各种问题的能力,有把握动态实现“精准到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