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
2002 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 ( WilliamMcDonough )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 ( Michael Braungart )(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 ( 《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We Make Things 》 ), 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 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伦理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伦理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伦理”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欲望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邪恶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伦理,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 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伦理,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伦理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